5月22日,由中國智能制造百人會、中國智能制造產業網主辦,南通市新材料產業商會協辦,中國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協會,中國機經網,中國工業新聞網,機器人技術與應用,中國信息化雜志,智能制造萬里行等單位支持的“匠心筑基· 數智領航-2024南通高端制造業數智化論壇”在南通綠洲國際假日酒店成功召開。
會議由中國智能制造產業網總經理俞學強主持,以“智改數轉網聯”為主題,聚焦裝備,新能源,新材料,電子集成電路等高端制造產業,吸引了南通振華重裝裝備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振華重工啟東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集安瑞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通中遠海運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南通象嶼海洋裝備有限責任公司,領新(南通)重工有限公司,南通大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神通閥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易實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蒙電氣(中國)有限公司,創斯達科技(中國)集團股份公司,江蘇宏德特種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林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惠生清潔能源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恒科新材料有限公司,江蘇正威新材料股份有B體育官網 B體育網址限公司,南通星辰合成材料有限公司,南通化工輕工股份有限公司,南亞塑膠工業(南通)有限公司,江蘇捷捷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江蘇通光電子線纜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愛朋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萬高(南通)電機制造有限公司,江蘇嘉盟電力設備有限公司等企業的180余位代表出席。
中國智能制造百人會秘書長,中國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協會專家委秘書長劉明雷作為大會主辦單位代表首先致歡迎辭。劉秘書長談到,南通資源稟賦集聚,有著強烈的實業基因和厚實B-sport B體育官方網站的產業基礎,不僅跨入了“萬億之城”的行列,更在構建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培育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方面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船舶海工、高端紡織、電子信息、智能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具有高端引領作用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均超過千億規模。當前,智改數轉網聯已成為各級政府推進經濟的重要工作內容。這也是我們選擇南通作為九周年系列活動節點的重要原因。2024年甲辰龍年是智百會發起成立九周年,自2015年成立以來,智百會就專注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路徑的實踐與探索,組織過智能制造新模式研修班,組織專家出版《智能制造專家智慧》、《智能工廠案例與實踐》、《智能+經典案例解析》等專著,也組織部分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參與國標、行標、團標的起草工作,并全程參與了首個數字化轉型國家標準GB/T 23011-2022《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 數字化轉型 價值效益參考模型》。舉辦數智轉型系列活動,也是希望大力推廣宣傳智能制造場景應用的最佳案例,最佳技術,幫助制造企業和優秀的技術服務商搭建溝通交流的合作平臺。
南通市新材料產業商會秘書長方雪忠代表協辦單位致歡迎詞,他談到,新材料產業是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年來,南通市將新材料作為“3+3”主導產業進行大力培育,產業規模已近千億元,現有規模以上企業400多家。南通市新材料產業商會致力于服務南通現代產業經濟,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為廣大新材料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好平臺,推動新材料產業和企業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
工信部電子五所華東分所智能制造中心主任鄭天池就江蘇省“智改數轉網聯”政策做了詳細的解讀,使與會企業對“智改數轉網聯”的發展現狀,推進路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隨后,恩柏科軟件(上海)有限公司華東區域總監吳成發表了“Epicor為非標制造企業管理筑基”的演講,介紹了Epicor在機械裝備,金屬加工,高科技電子等非標領域的獨特優勢和客戶案例。上海數策軟件股份有限公司銷售總監邢飛帶來了“APS助力制造企業供應鏈決策優化”的方案介紹,并以企業案例場景展示了數策解決業務挑戰的能力。
南通鐵人運動用品有限公司CIO沈翔作為“智改數轉”示范企業代表分享了南通鐵人運動數字化轉型的實踐征程。緊接著,臺塑網軟件科技(昆山)有限公司電子商務處總監黃振益帶來了“數智化布局,臺塑企業管理新篇章”的演講,分享了臺塑企業的成功經營理念以及對數智化的獨到見解。上午的最后環節,新華三集團企業解決方案部專家陳偉剛介紹了新華三智能工廠解決方案-一網一云一平臺以及如何幫助企業打造數字大腦的思路。
下午的會議環節,南京維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副總 丁亮首先發表了“工業軟件創新助力制造業數字化研發升級“的主題演講,從研發數字化展開,解析了精益研發,創新協同的實現路徑。隨后,江蘇亨通數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解決方案總監王劍峰作了”亨通制造業數字化工廠建設“的分享。江蘇林洋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CIO顧雷鳴帶來了林洋能源10余年“智改數轉”實踐的精彩分享。
隨后,江蘇中天互聯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總監王飛帶來了5G+工業互聯網智能工廠建設的技術分享。臨近尾聲,江蘇鴻鵠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就無人駕駛叉車助力企業智改數轉做了介紹并進行了現場作業演示。
會議在全體與會人員的熱烈反響中落下帷幕,本次大會對推動南通制造企業”智改數轉網聯”技術交流、業務對接、供需協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