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國內風電行業迎來新一輪項目核準與集采定標高峰期。據公開數據顯示,各省發改委共核準風電項目85個,規模達11.3GW,其中陸上風電占比90.4%。同期,央企主導的45個風電項目完成集采定標,總規模6.24GW,三家企業合計中標3.4GW,市場份額占比54.6%。盡管中標規模同比下滑70.4%,但行業頭部企業集中度提升、技術競爭力強化等趨勢愈發明顯。
項目集中釋放后的市場分化加劇。2024年風電項目大規模集中推進后,2025年初部分項目進入階段性調整期,開標節奏放緩。但頭部企業憑借綜合實力維持優勢,三一重能、電氣風電、運達股份包攬前三名,中標區域覆蓋全國多個省份。數據顯示,三一重能單月中標規模超1GW,電氣風電在海上風電領域保持領先地位,運達股份在分散式風電項目中表現突出。
技術迭代推動行業門檻提高。隨著風機大型化、智能化趨勢深化,項目方對設備效率、可靠性及并網性能的要求顯著提升。例如,海上風電項目普遍采用8MW以上機型,且對防腐、抗臺風等性能提出更高標準。頭部B體育網頁版 B體育官網入口企業憑借自主研發能力,在核心部件、控制系統中形成技術壁壘,進一步擠壓中小企業的市場空間。
區域布局與資源整合能力分化競爭格局。頭部企業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生產基地、運維網絡,降低運輸與服務成本。例如,三一重能在西北、華北地區布局產能,電氣風電深耕東南沿海市場。這種區域化策略不僅增強了交付能力,也為其在競標中提供了成本優化空間。
陸上風電價格區間差異顯著。2025年1月,陸上風電(含塔筒)中標單價最低為1466元/kW,最高達2750元/kW,價差接近一倍。不含塔筒項目中,均價為1598元/kW,反映出塔筒成本占比約25%-30%。價格波動與項目所在地資源條件、并網難度密切相關。例如,低風速區域需增加塔筒高度,導致成本上升;而高風速地區可通過規模化采購降低單位成本。
海上風電價格維持高位,技術門檻限制參與者。海上風電含塔筒中標單價為2910元/kW,顯著高于陸上項目。這一高價背后是復雜的施工環境、高標準的設備要求以及有限的供應商數量。目前僅有少數頭部企業具備海上風電整機交付能力,市場集中度遠高于陸上風電。
成本壓力倒逼企業優化供應鏈。面對原材料價格波動和項目利潤率壓縮,頭部企業通過垂直整合供應鏈、與零部件廠商簽訂長協等方式降低成本。例如,三一重能自研葉片和發電機,電氣風電與鋼鐵企業合作鎖定塔筒鋼材價格。此類舉措幫助企業在低價競標中保持盈利空間,同時鞏固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