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由民革中央、中國科學院指導,中國能源研究會、中國節能協會、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民革中央經濟委員會主辦的
本次大會以“能源綠色發展國際合作”為主題,聚焦綠色能源產業與能源領域的科技前沿、共話產業未來發展。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鄭建邦講話并宣布大會開幕,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孟凡利,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常進,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張世昕,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黃學農在開幕式致辭。民革中央副主席陳星鶯主持開幕式。綠色能源行業12位院士,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以及專業人士等500多人B-sport B體育官方網站到場參會,數萬名觀眾線上觀看。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基礎條件好、改革創新舉措實、示范作用明顯的城市群,力爭為綠色能源產業轉型升級探索新模式、提供新思路、樹立新標桿。大會通過主題演講、院士論壇(圓桌對話)等方式,為綠色高質量發展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與實踐路徑參考。
綠色發展是實現可持續大國崛起的關鍵所在,我國正把發展綠色產業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更是推出多項政策支持能源領域創新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新能源電力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吉臻以《能源轉型與新型電力系統》為主題,分享了對于能源轉型背景及發展思路的看法。
劉吉臻認為,面對能源轉型的系列挑戰,出路就是大力發展新能源,我國不可能走西方油氣替代煤炭、新能源替代油氣的碳中和之路,能源轉型的總思路要由“趨勢能源清潔化、清潔能源規模化、多種能源綜合化”發展為“大力發展新能源、構建新型電B體育平臺 B體育網站力系統、實施再電氣化”。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學電機及電子工程學系主任鐘志勇以《智能電網技術革新,人工智能和數字孿生的新機遇與挑戰》為主題,分享其在智能電網技術創新方面的見解。
鐘志勇表示,智能電網是一項革命性的工程——涉及到新的通信和控制領域、能源來源、發電模型以及遵守跨司法管轄區的監管結構。目前也面臨很多挑戰,比如極端天氣和氣候變化。智能電網發展的三大趨勢會是:電氣化、去中心化、數字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民革中央原副主席謝克昌表示,第一,碳中和和碳達峰一定要分階段積極穩妥推進,不科學、不現實的能源轉型會給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第二,實現上述的階段目標必須堅持先立后破的能源革命戰略,深入推動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
第三,可再生能源中風、光的不穩定性比較大、波動性也比較強,特別是對電網的沖擊較為厲害,必須要有靈活高效的手段來調控,其中煤電是最好的手段,煤電也是保障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的主要支撐。
第四,加強能源綠色發展的國際合作將是能源綠色發展的重要出路,我們要堅持自主創新,攻克關鍵卡點,包括技術、裝備等,強化能源綠色發展的國際話語權。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華為數字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全球營銷服體系總裁楊友桂的演講題目是《推動能源革命共建綠色美好未來》。
楊友桂的演講內容結合了對雙碳戰略的思考以及華為在全球的豐富實踐,他判斷在未來的雙碳之路上,發電低碳化、用能電氣化、用電高效化是非常重要的三個方向。
楊友桂認為,當我們把數字技術與電力電子技術完全融合,會帶來巨大的價值。促進企業成功發展的同時,能打造一個綠色美好B-sport B體育官方網站的社會,為下一代做出貢獻。
嘉賓分別從不同視角闡述“雙碳”背景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能源的新目標,解讀綠色能源布局政策,分享在能源領域的前沿科研成果,帶領大家暢想在綠色能源全面普及下的美好未來,引發參會者、觀會者對綠色能源未來發展的新期待和新思考。
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已在全球范圍內形成廣泛共識,此次綠色能源大會院士圓桌論壇環節,6位院士針對節能降碳工作目前難點和重點問題,以及進一步推動綠色能源的高效利用分享了許多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真知灼見。
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勇認為,提高了能源效率和精準性,同時也就保障了能源的安全。
能源綠色發展首先要加強能源領域能源科技的原始創新。發展可再生能源一定要以需求為導向,要非常精準的與應用場景緊密耦合,以實現中央提出的因地制宜發展可再生能源。發展可再生能源一定要做到短流程、分布式,這樣才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
因此,陳勇建議,要加強農業、器械、環保、碳排放等領域的跨界研究與合作,充分媾和各個能源循環利用環節,降低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的不必要損耗。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北電力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楊勇平從煤電的發展和未來能源轉型的角度發表見解。
楊勇平認為,我們國家以煤為主,長期以來,煤電在國家的電力供應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發揮好煤電靈活性的優勢,通過多元協同,通過火力發電和新能源的優化組合,共同推動新型電力系統的發展,也為能源的綠色低碳轉型做出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長、深圳市新型儲能產業協會副會長趙天壽提出,應加強對能源的存儲與運輸的重視,目前除了低碳高效利用傳統能源,能源綠色發展的主要內容是規?;每稍偕茉?,特別是太陽能和風能。
談及儲能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向時,趙天壽認為,儲能要滿足三大要求:首先要安全可靠,第二要經濟可行,第三B體育平臺 B體育網站要資源可及。未來會各種技術并行,形成多元的儲能技術,會在發電側、電網側和用戶側發揮他們的功能。建立和完善新型儲能系統及相關技術,為可再生能源變革性儲能技術的大規模利用鋪平道路。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碳中和所所長、深圳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榮譽院長成會明從鋰離子電池出發,判斷現在和將來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成會明認為,材料的發明與發展,對新型能源的發展具有支撐作用。鋰離子電池的發展,離不開能源密度和功率密度,也離不開安全性。鋰離子電池發展迅速,從材料的發明和使用,到構件設計,極大提升了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從而使超快充成為了現實。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郭烈錦認為,氫能具有綠色低碳清潔的特點,從目前的技術來看氫能是能夠實現最大效能的載體,也是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兩者銜接最好的載體。
郭烈錦呼吁,要在源頭上解決大規模、低成本制取綠氫技術。以這個為源頭來構建新的產業鏈、新的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打破制、儲、輸等有關鍵環節的瓶頸,根據中國的資源稟賦和各地不同的特色、不同的地域和時空上的關聯度,從而解決現有問題。
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學講座教授嚴晉躍認為,能源轉型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而是全世界的問題,要重視人才的創新與合作。
能源是一個重要的領域,能源本身之外,還有能源交通、能源建筑等,把終端客戶結合在一起,形成分布式能源,引導用戶側進入到整個能源系統非常重要。技術創新之外是系統的創新,系統創新需要從能源本身進行,此外還應注重能源和其他學科、其他領域之間的結合。
大會下午還進行了四場平行論壇,聚焦能源綠色發展中的電、熱學科科學問題、綠色能源技術推動用戶側低碳發展、智慧高效用能助力高質量發展、數字能源產業核心零部件等議題。
2024能源綠色發展大會的圓滿舉行,不僅為綠色能源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搭建了一個重要平臺,也成為社會各界同心共促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的一項品牌活動,為推動我國能源領域高質量發展、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成國際一流灣區、持續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綠色發展新篇章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