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雙碳”目標下,我國新能源發電持續快速發展。9月26日,來自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以下簡稱“中電聯”)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8月底,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包括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為12.7億千瓦,占總發電裝機比重超過40%,達到40.7%。
支撐新能源發電高效穩定消納,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也在不斷深化。《經濟參考報》記者從當日舉行的新型電力系統發展(崇禮)論壇上獲悉,國家能源局將進一步完善配套實施方案,推動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各項行動落實落地,支持各地積極開展先行先試,具備條件的加快擴大實施范圍。
“十四五”以來,我國電力清潔低碳轉型有力推進,“十四五”以來,我國電力清潔低碳轉型有力推進,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累計增長了78.5%,裝機比重也從2020年底的44.8%提高至2024年8月底的56.2%。
我國在2020年提出,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截至2024年8月底,風電、太陽能裝機合計已達到12.2億千瓦,約占全球的40%,提前6年實現目標。
中電聯B體育平臺 B體育網站常務副理事長楊昆指出,8月份,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當月全社會用電量的40%,同比增加534億千瓦時,占當月全社會用電量增量的三分之二。隨著電源結構的綠色轉型,越來越多電力消費需求將由非化石能源發電提供。
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載體,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不斷深化,支撐了新能源發電高效穩定消納,進一步提升了電能的“綠色”屬性。
以國家電網冀北清潔能源基地為例,截至今年8月底,其新能源裝機已突破5600萬千瓦,占統調裝機比例達76.7%,居全國首位;全網新能源發電量達599.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1.2%,占比達56.6%。
為加強綠電供應,提升新能源跨區域高效配置,國網冀北電力公司通過開展外送江蘇、浙江等省份的“余缺互濟”交易和與青海等省份的“水新互濟”交易,確保冀北新能源在全國范圍內高效消納,在保障電力供應的同時,持續滿足用戶綠色消費需求。
聚焦近期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亟待突破的關鍵領域,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國家數據局日前聯合印發《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行動方案(2024—2027年)》,選取典型性、代表性的方向開展探索,在2024年至2027年重點開展9項專項行B體育平臺 B體育網站動,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取得實效。
“今后較長一段時期能源行業要把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作為主要任務,以新質生產力推動能源電力行業高質量發展。”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黃學農表示,要持續增強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活力。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時間跨度長、涵蓋領域廣、涉及方面多,各發展階段側重點不同,需要源網荷儲各環節統籌推進、電力行業各方面協同配合。國家能源局將進一步完善支持政策,鼓勵多元主體參與新型電力系統投資建設。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舒印彪建議,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構建清潔能源體系,調整能源結構和布局。大力推動煤電清潔高效利用,加強智能電網建設,科學規劃建設儲能體系,大力推進再電氣化,加快構建統一電力市場,著力保障新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加強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